「仙草」之名稱首見於中國藥植圖鑑,在「職方典」稱之為仙人草。又稱為田草、洗草、仙草凍、仙草乾、仙草舅,泰雅人稱Supurekku,排灣族人稱ryarikan,英文名稱為Mesona或Chinese mesona。「仙草」名稱之由來有二個仙風道古的傳說:第一個傳說:由於少量的仙草乾莖葉加水熬煮後,其濾汁加入少量的澱粉就能變成大量的仙草凍,古時候的人認為這種草具有由少變多的特異功能,只有仙人才能享有,因此推斷這種草應是仙人特別恩賜與人們的草,所以將它稱為仙草。第二個傳說:在古代交通不便,出入均靠雙腿,天熱趕路容易重暑生病,有些善心人士將這種具有特殊香味的草類植物,曬乾熬煮成茶,施予中暑之路人飲用後,身體很快復原,這些路人認為這種具有神效的草應是仙人所賜予的,因此將這些能治病的草稱為「仙草」。
|
|
|
乾燥仙草莖葉組成份有粗蛋白質(葉10.23%、莖2.57%)、粗脂肪(葉7.89%,莖2.24%)、租纖維(16.2%、莖44.79%)、灰份(葉16.79%、莖9.02%、)、可溶性無氮物(葉48.88%莖41.37%)及果膠質等,一般成分分析中所得到的無氮物抽出物包含單醣、多醣體、果膠值、植物膠、色素、酸類等,其中最主要為單醣與多醣體等碳水化合物。【摘自鄉間小路-藥草篇】
|
||
仙草屬唇型科草本植物外型似薄荷葉,小巧翠綠、略帶絨毛,葉片呈十字放射狀展開。每年生產季自3~4月開始種植至當年9~10月成熟後採收。目前本省的仙草分佈於新竹縣關西鎮、芎林鄉,苗栗縣銅鑼、三義,桃園縣新屋鄉,花蓮縣鳳林鄉。民國40~60年代採自給自足方式生產,多數農民僅將仙草種於山坡地、果園下或菜園邊以副產物方式生產。60~70年間台南縣白河及嘉義縣水上、中埔、竹崎等地首先有較集約栽培,70年之後南部仙草栽培驟減,反而在新竹縣關西鎮有較集約栽培。雖然進口的仙草乾非常便宜,一公斤僅20~30元而本地仙草乾維持在60~80元間,但開放至今本地仙草依然能夠生存,檢討結果,是因本地仙草具有特殊的香味使然,尤其是在仙草茶、燒仙草、即溶仙草等產品更能表現特色。 |
|